1月11日,是農歷臘月二十,此時很多人已開始忙著備年貨了。深藏在寶蓋鎮塘頭村的一樣美食,是很多人家必備的年貨之一。那就是泉州市第一批“老字號”——義興甜粿。走,一起到塘頭村,尋找那份年味。
臨近中午,記者來到塘頭村義興甜粿食品公司。一會兒工夫,就有多部面包車、私家車先后開到廠門口提貨。義興甜粿第四代傳承人王金田忙得團團轉,而他的手機也不時響起。每年這個時候,老王與家人都特別忙,甜粿的銷量比往常多很多。
閩南人將甜的年糕稱為甜粿,這是各種習俗里常見的美食,春節就更不用說了。作為石獅的一張特色小吃的名片,塘頭甜粿早已享譽海內外,其名氣就源于義興甜粿。義興甜粿之所以受到大家的青睞,就在于其獨特的味道:甜而不膩,富有彈性而又潤滑不粘牙。一塊入口,很多人都會欲罷不能。也因此,年前,很多人就早早地找老王“下單”,熟路的便自個把車開到廠門口提貨。
倉庫這邊,一箱箱搬上車;車間里邊,一碗碗米漿正在熱氣騰騰的蒸鍋里進行美味的轉化,香味撲鼻。幾年來,老王堅持手工制作,在統一規格的不銹鋼碗里刷上一層油,再把攪拌好的米漿盛到碗里,而潔白的漿水變成一塊塊甜粿的轉化過程則得交給蒸鍋與時間了。“前前后后需要20多道工序,淘米、打漿……”關于制作工序,在老王的嘴里就如口訣一般,但做好甜粿的秘訣則藏在祖上流傳下的老手藝里與其幾十年傳承的經驗里。就拿多少時間可以出鍋這一問題來說,“這個沒有絕對的答案,要根據季節與天氣判斷。”老王說道。
每一樣讓人口口相傳的地域小吃,都經歷過時間對于堅守與傳承的考驗。義興甜粿也是如此,其名字的由來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了。據有關資料記載,義興甜粿源于清朝咸豐年間,傳至王金田已是第四代,稱其為老字號名副其實。接過祖上的老手藝后,王金田用心傳承與經營,義興甜粿的名氣也隨之越來越大。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義興甜粿就經廈門貿易公司出口,成為泉州地區最早出口東南亞的食品之一。
幾十年來,老王堅守的這門老手藝,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塊牌子最有分量了。”老王指著墻上一塊名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石獅市展示點——石獅義興甜粿坊”的牌子介紹道,這是十幾年前,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的牌匾。“老字號”“知名商標”“特色伴手禮”……墻上的牌匾很多,他內心里覺得最有分量的那塊,其實是對他的堅守的一種肯定。2016年,以義興甜粿為代表的石獅甜粿被確定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兩盒是要寄海南的。”王金田對上門攬貨的快遞小哥說道。近來,不僅許多人開車到廠門口買,老王網上的訂單也不少,“有河南的、山東的,還有許多是北京的。”堅守老手藝的同時,老王也緊跟時代的步伐,為傳承好、發揚好石獅這一“老字號”而努力著。
?。ㄓ浾?林智杰 顏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