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是安溪縣最大的民生支柱產業。安溪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的決議》。決議作出后,全縣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紛紛表示,做好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對于推動安溪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賦能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將凝心聚力、主動作為,全力推進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活化利用決議落地落實落細。
今年5月,“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1月,包含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對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保護與發展的肯定,也是安溪縣茶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這是在廣泛征求和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作出的決議。激活‘雙世遺’多元價值,對于全面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把我縣建設成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先行區,彰顯‘世界烏龍茶發源地’形象地位,打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樣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安溪縣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決議明確,要強化思想認識,加快《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推動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創新性保護、創造性發展。要加強農遺生態保護,持續構建生態復合種植模式,提高茶園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要加強農遺文化保護,做好茶文化挖掘與保護、技藝傳承與創新,形成體系完整、特色鮮明的茶文化系統。要加強農遺景觀保護,建立農業文化遺產示范茶園遴選和保護機制,推動農業遺產示范茶園成為安溪農文旅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要加強農遺產品開發,推動安溪鐵觀音茶文化與茶產品高度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內涵的系列茶產品。要加強農遺旅游發展,建立和完善旅游配套產業體系,推動茶文化系統與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交融互動,打造中國茶文化旅游名區。
決議還指出,全縣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單位要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保障工作力量,構建統一領導、部門協同、責任落實、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主動對接爭取上級支持,多層面完善政策配套,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讓更多資源要素集聚,讓保護與利用的效應不斷疊加;同時加強宣傳推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匯聚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的強大動能。
人大決議決定具有法定約束力。能否決而有果,關鍵在于落實。為了更好地推動決議執行,縣人大常委會將決議執行情況列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監督工作重點。
該負責人說,將圍繞該議案行動內容,通過專題調研、代表建議辦理、專題詢問、滿意度測評等方式,深入開展監督工作,確保決議落實,讓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的古老農耕智慧澤被當下、啟迪未來。(吳梅珍 張長水)
>>鏈接:十年保護傳承結碩果<<
在文化傳承中,保護與發展是永恒的課題。“2013年,開始啟動挖掘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價值,推動茶產業升級與發展。”安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小鵬說,經過十年的努力,原有的傳統農業生態、農業文化、農業景觀得到更好保護,開發了生態產品、生態旅游,培訓了茶農、制茶工匠,使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得以更好地保護與發展。
十年來,安溪縣按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遴選標準,建立健全保護與管理制度,開展茶園生態保護,完善傳統種茶制茶技術傳承機制,加強茶文化傳承傳播,強化與科研院校合作,積極創新茶產業發展新業態,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多方參與利益共享機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申遺成功,對安溪茶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申遺成功不是終點,恰恰是加快保護發展的起點。據悉,安溪縣將多措并舉,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進一步挖掘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同時加強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以茶為橋、以茶揚文,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安溪茶故事,讓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這一寶貴財富真正“活起來”,為促進全面鄉村振興賦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