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修竹隨風搖曳,不遠處滴灌種植的柑橘園掛著青綠的果實,山下未收割完畢的稻田泛著一層金黃的光暈……
“家鄉要發展,少不了你們這些有想法的年輕人!”黃昏時分,在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浦城縣富嶺鎮殿下村,原村支書巫漢守眺望著村里在浦城小有名氣的“支部林”,對現任村支書張培建豎起了大拇指。
“支部林”的得名,是當地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資源整合的一個縮影。
今年1月,村里有80畝承包給個人的山場租約到期,山場的后續管理在眾多村民心中打上了一個問號。在張培建的推動下,經過廣泛征集意見與深入研究,村黨支部決定由村集體回收山場,由村黨支部管理,統一種植杉樹及綠化樹,培育經濟林。
“村集體約定將該山場經營收益用于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并公示,既減少了爭奪資源的矛盾,也降低了培育開支,滿意的村民們便給這片山場掛上了‘支部林’的雅號。”張培建告訴記者,面對資源、勞動力和村集體收入均有限的現狀,只有將其科學整合,由村黨支部引領,才能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實現加快發展。
“水稻、油茶是村里的傳統產業,但過去都靠老經驗種植,缺乏規模和品牌優勢,效益便一直上不去。”張培建說,從2018年開始,村黨支部多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小組長會議等討論決定,流轉了3380畝土地轉租給專業合作社,集中盤活稻田、茶山及撂荒地,讓農民入股合作社參與種植、管理。
“目前村里的1500多畝稻田年產值300余萬元,油茶產值可達100多萬元,村集體在專業合作社中入股占比約10%。”張培建告訴記者,產業振興與勞動力回流是一組良性循環,目前各專業合作社年支付村民工資總額200余萬元,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今年,殿下村又在閩北率先試行“支部領辦合作社”,由村支書擔任理事長,村“兩委”班子成員進入理事會和監事會,村集體以土地、資金或其他固定資產入股,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吸引了全村近半數黨員和30余名群眾加入。從“支部幫著干”到“支部領頭干”,更大的振興圖景還在后頭。(福建日報記者 賴昊拓 通訊員 邱春靜 袁野)